央广网兰州4月19日消息(记者李红军)“因为水质好,我们养殖的金鳟鱼、虹鳟鱼、七彩鲑肉质鲜嫩,很受市场欢迎。这几年,随着祁连山生态环境越来越好,来水量也越来越足,鱼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,收入自然越来越好。”看着自家鱼塘内肥美的鱼儿尽情游弋,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镇河滩村村民张志福高兴地说。
张志福所在的焦家庄镇河滩村,位于祁连山北麓向北10公里处,是金昌市金川河的发源地,全村有10多条水系、100多口泉眼。前些年,受祁连山生态破坏的影响,村里的泉眼一度减少,甚至有的完全干涸。随着祁连山生态保护力度加大,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天然降水的滋养下,村里的大多数泉眼已经恢复,且来水量越来越多,为村民养鱼提供了充足的水源。
焦家庄镇河滩村泉域湿地(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)
【资料图】
近年来,永昌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进一步巩固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成效,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,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。
冷水鱼养殖激活“一池春水”
1985年,32岁的张志福和村里的几名年轻人一起,利用国家政策支持的1万元免息贷款,在村里搞起了冷水鱼养殖。“刚开始,有人觉得是瞎折腾,但看到我们赚钱后,大家就纷纷开始养鱼了。”张志福说,得益于祁连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冰雪融水的滋润,村里冷水鱼养殖规模越来越大。
记者在河滩村采访时,一个刻着“金源”二字的石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。走近后发现,石碑下方是一个清澈见底的泉眼,清澈的泉水不断喷涌而出,泉水汇入旁边的小溪后向下游流去。
河滩村的众多泉眼之一(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)
地处西大河下游的焦家庄镇,是金昌市重要的饮用水源金川河的发源地。焦家庄镇泉域湿地资源丰富,分布有南泉、北泉和红庙墩三大泉域,湿地面积4310亩,分布泉眼1280个,涉及杏树庄、河滩、双磨街、水磨关、红庙墩等5个村24个社,全年出水量在441万立方米左右,承担着下游地区3万余亩耕地灌溉及人畜饮水需求和向金川峡水库输水的重任,对维系永昌县乃至金昌市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近年来,为了促进湿地水分自然循环,焦家庄镇累计建成围栏64.2公里,围护面积从2008年的1949亩增加到现在的4037亩,全镇93%的泉域湿地得到有效管护。此外,村里还专门设了两名生态护林员,保护湿地草甸、泉眼、湖滩,常态化实施河道清淤,保护一泓清泉出河滩、一河碧水流金川。
生态环境改善,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当地老百姓。“来水量增加后,我的鱼越养越好,产量从之前的每年15000斤左右,增加到了现在20000斤左右。”捞起一网肥美的金鳟鱼,70岁的张志福高兴地合不拢嘴。
张志福打捞自己养殖的金鳟鱼(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)
10年前开始养鱼的村民范永福,凭借着家里的1.5亩鱼塘,年收入轻松超过10万元。“从养金鳟鱼开始逐渐扩大到虹鳟鱼、七彩鲑、中华鲟,我们养鱼的收入越来越好,这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密不可分。”在范永福看来,村民们通过养鱼发家致富,这是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。
截至目前,河滩村共有渔场30个,总占地面积104亩,水域面积60亩,冷水鱼年出售量约50万斤,并带动焦家庄镇扩大养鱼规模,全镇共有渔场37个,占地面积137.6亩,水域面积80.2亩。从孵化鱼苗到养鱼、售鱼,冷水鱼养殖激活了河滩村乃至焦家庄镇经济发展的“一池春水”,一条绿色生态产业链正在祁连山下不断延伸。
祁连山下有座“花果山”
“祁连山下有座花果山?”“对,你没听错!”
前往永昌县南坝乡的途中,当地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:借助当地的地理、气候等自然条件,南坝乡正在打造一个集生态、养生、度假、探险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基地。
这个被称为“花果山”的乡村旅游基地位于南坝乡西校村西坡,这里原是西校村旧址,周边都是荒山荒坡,也是汛期经常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地方。
“花果山”上的“山楂树之恋”广场(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)
2019年,当地政府实施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,西校村420余户1000多人整体搬迁至山坡下的川地,按照统一规划,建设了集中居住点。随后,将腾退的宅基地复垦,植树造林,并将原来村民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的山楂树在这里规模栽植,并根据气候、土壤条件,在附近荒山荒坡种植了杏树、刺柏、云杉等经济林。看着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花果园,村民们给这里起名“花果山”。
暮春时节,南坝乡“花果山”上的一株株山楂树,正在抽出嫩绿的枝芽。来到山楂树环绕的观景平台,两枚镶嵌着红“山楂”的巨型银色戒指映入眼帘,戒指下方的走廊前方,一座镌刻着“山楂树之恋广场”大字的石墙赫然而立。
“我们打造了‘彩虹步道’4.32公里,完成游客接待中心外围铺装绿化及游客服务中心、景区大门土地平整46亩,栽植山楂、杏树、刺柏、云杉等各类苗木11万株……在随处可见的山楂、杏树、刺柏的拱卫下,形成了花果处处的山楂树公园。”南坝乡党委副书记、乡长王永记说,“让这片‘沉睡’的土地果香林茂、重焕活力,是我们南坝乡西校村交出的一份‘绿色答卷’。”
“花果山”上的蓄水池(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)
64岁的村民李万义亲眼见证了昔日光秃秃的山坡变成“花果山”的过程。他说:“以前只能靠几亩薄地、养几只山羊维持生活,现在我们却吃上了旅游饭。除了土地收入,还能经常到合作社务工,干些浇水、修剪树木、采摘果实的零活儿,一天能挣150元。”
近年来,西校村牢固树立和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牢牢抓在手中,积极争取土地整治项目,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,在村南部祁连山浅山区4.3公里绿化种树,通过工程、林草、封育治理等措施,进行综合生态治理,锲而不舍、久久为功,把荒坡变成了花满山、果满林的“花果山”,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。
“北海子”湿地公园的蝶变
新建的文化长廊、仿古牌楼,加固处理的亭台廊榭,新铺设的栈道,绿化亮化的大面积空地……位于永昌县城北侧,由北海子湿地、金川河和金川峡水库组成的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,是永昌县的天然氧吧、文化长廊和避暑胜地。
过去,永昌北海子湿地因围垦造田、过度放牧等人为干扰和破坏,湿地面积、功能和资源不同程度地破坏和退化。近年来,永昌县按照“全面保护、科学修复、合理利用、持续发展”的原则,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,对北海子湿地进行科学保护与恢复。
为此,永昌县委、县政府先后实施了征地搬迁、退耕还湖、退耕还湿等项目,将北海子湿地周围360多户农户全部迁入县城安置,将农户宅基地及各类经营场所2000多亩土地全部征用于湿地保护,新增湿地面积1300多亩,其中恢复水域500多亩,恢复植被800多亩,湿地率增长近10%。
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一隅(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)
2015年,北海子湿地被国家林草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(试点)进行建设,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。经调查,永昌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有植物174种、鸟类84种、兽类10种、爬行类5种、两栖类2种、鱼类16种,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、白尾海雕,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尾鹞、大天鹅、白琵鹭、蓝马鸡等9种。
“已经习惯每天晚饭后在这里走一走,看看远处的祁连雪山,和家人打打乒乓球,很惬意。”正在永昌县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打乒乓球的陆德成说,“以前没有这些运动器材、健身步道,偶尔来转一圈还行,可不会想着天天来。现在湿地公园修建好之后,天蓝、地绿、空气好,和家人一起在这里锻炼身体,可真是身心愉悦。”
永昌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与扩容,让金川峡水库的保护和利用进一步得到提升和优化,有力保障了金昌市的生产生活用水。
当地居民在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游玩(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)
近年来,永昌县动真碰硬抓生态,持续守蓝天、护碧水、保净土,坚持山上山下并重、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,全地域、全方位、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并逐步形成生态保护新机制。2022年,永昌县国土空间“三区三线”成果通过审查,修复废弃矿山15处,实施人工造林1.3万亩,建立河湖长制长效机制,祁连山治理成效持续巩固。
“近年来,永昌县持续加大生态环境问题整治,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全面完成,并不折不扣落实祁连山常态长效化保护重点工作,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”永昌县副县长刘吉军表示,永昌县将扎实开展“三抓三促”行动,守牢生态环境“生命线”,让生态环境持续向好,群众幸福感指数不断提升,以更大担当更大作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。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