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个家庭成员组成的就叫家,但什么样的家算幸福的家呢?我觉得和睦恩爱的家就是幸福的家。
有一种父母叫“直升机父母”,指的就是跟直升机一样天天在头顶盘旋,唠叨个没完的父母。这样的父母永远有操不够的心,对孩子事无巨细都要管,打着“为了孩子好”的旗号,几乎包办控制了孩子的一切。
01
(资料图)
我们都想做个好父母,想给自己贴上好父母的标签,可实际上,这种给自己贴标签的背后,是我们身为家长的焦虑和不安全感。
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,我们就想倾尽所有,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,我们不舍得他受苦,恨不得替他面对所有的困难。为了孩子的未来,我们拼尽全力,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做任何事情,哪怕是牺牲自己的正常生活,也毫不在乎,因为我们坚信,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未来更美好。
而实际上,我们努力做的一切都不是孩子要求的,而是我们主动要做的。父母这么做,透出的是一种恐惧,恐惧什么呢?恐惧因为自己的疏忽和不管教,而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正是在这种恐惧的驱使下,我们开始变得焦虑,对孩子失去了耐心。我们总是等不及,等不及孩子慢慢长大,等不及孩子自己学做一切。为了让孩子快速前进,我们不停地包办和控制,拼命为孩子付出,为他铲除一切障碍。我们以为这样,就是对孩子负责,是给了他最好的爱。
可结果呢?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,相反,亲子关系更加不好,有的甚至跟父母如仇人一般,彼此之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。以至于有父母感叹,自己辛辛苦苦,却养了一只“白眼狼”。
以为自己是好父母,实际却让自己失望,原因就在于我们自身的焦虑影响到了孩子,带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,最终导致两败俱伤。
02
那我们应该怎么做父母呢?答案就是不管教。不管教不是对孩子撒手不管,而是把孩子的自主权还给他,为孩子设定一定的界限,提供一定的指引,让孩子激发出自己的内驱力。因为很多时候,我们在不知不觉中,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。
有一次,小玲跟我抱怨,她的孩子快两岁了还不www.nfysw.com会说话,于是我特意观察了一下,发现孩子刚要张嘴,她就说,你要喝水吗?吃东西吗?孩子指了指杯子,她马上就把杯子递过去。看到这,我明白了孩子不会说话的原因。
我们也都像小玲这样,在孩子还没表达的时候便替他表达了,以至于他自己的表达能力受到了影响。
我的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,对筷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,看着大人用筷子吃饭,他也想用。可孩子的爸爸怕筷子危险,坚决不让他用。在大人的“好心劝说”下,他不再喜欢筷子了,等到马上要上小学了,才发现孩子不会用筷子是个大问题,于是又强迫孩子学着用。
看吧,我们大人经常会这样,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孩子的想法,表面上看来,我们保护了孩子,使他远离各种危险,可实际上,我们打乱了他的成长节奏,破坏了他的自主性。
其实,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威胁、贿赂、谈条件、指令、监视,以及对孩子的阻碍、奖励和奉承等,都是破坏孩子自主性的表现。从本质上来说,这都属于过度管教,父母通过控制孩子的行为,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,岂不知,让孩子服从远不如孩子自身的“我愿意”更有力量。
03
我的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,每天早上家里都跟打仗似的,我不停地催着他快点起床、快点洗漱、快点吃饭,生怕他迟到了。可孩子却丝毫不领情,做什么都是慢吞吞的,气急了就跟我顶嘴:妈妈你别催了,你越催我就越慢,你是大人当然快了,可我还是个孩子呢。
听到他的话,我恍然大悟,是啊,我一直在用自己的节奏要求他,而他的节奏明显跟我不一样。再说,上学是他自己的事情,我应该放手,就算迟到了也该由他承担后果。事实证明,从我不再催促之后,他反而速度更快了,更重要的是,早上家里不再硝烟弥漫了。
心理专家说,父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,控制型和支持自主型,以上述我的自身经历来说,在我开始改变之后,我便离支持自主型父母越来越近了。说到底,就是把孩子的权利还给他,不要事事都管,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。
我们曾经以为,为孩子做得越多就是越爱他,可很多时候,做得越少才会爱得越好,密不透风的爱只会让孩子感到窒息,远不如自由自在更让人舒适。
好的父母,一定是对孩子有足够信任的父母。在他们眼里,孩子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,有自主性和内驱力,能够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情。
父母的职责,在于给孩子作出好的引导和示范,而不是无限的控制和包办。
只有这样的父母,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,才能成为孩子眼中的“好父母”。